a刘纯夺家装装修半岛最先开辟专版曝光酒司
文/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尹彦鑫 鲍福玉 孙桂东
2021年是醉驾入刑实施的第十年,其实,早在醉驾入刑实施之前,青岛就已经开始从严整治酒驾,并成为最早向“酒驾”宣战的城市。为积极响应,半岛都市报独家联合青岛市交警支队,专门开辟专版,刊登酒驾司机名单,并成为最早发出“珍爱生命,不做酒司机”倡议的媒体。交管部门与媒体联动的创新做法,迅速产生积极效应,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,很快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醉驾入刑的提案,2011年5月1日,醉驾入刑正式实施。如今,开车不饮酒,饮酒不开车,早已深入人心。近日,半岛全媒体记者特别联系当年全程策划、参与的民警和记者,讲述当时的幕后故事。
开辟专版曝光“酒司机”
2008年,青岛举办奥帆赛之际,公安部门承担了奥帆赛保卫及道路安全畅通的重大任务,为了净化道路秩序,保障交通安全,当年4月底,青岛交警部门率先开展“家庭责任行动”,在全国拉开了严查酒后驾驶的序幕。为了响应这一行动,本报与交警部门独家合作,开辟专版“曝光酒司机”。
从2008年11月起,半岛都市报开辟了“珍爱生命、不做酒司机”的专栏,两个月的时间内,先后刊发了《交警曝光66名醉驾司机》《纪检干部上路协查酒司机》《工商副局长喝酒被查怕曝光》《教练醉驾被查连累学员驾校被暂停考试》等一大批舆论监督稿件,在全社会引发了强烈反响。
青岛大力整治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,因为力度大,效果好,方法创新,更是受到了时任省公安厅副厅长王献增的肯定和表扬。对于本报专门开辟“珍爱生命,不做酒司机”专栏,进行连续跟踪报道的做法,当时负责查处酒驾的公安部门负责人表示,这些报道“有力地震慑了酒后驾车违法行为,在青岛乃至全省都引起了强烈反响,形成了独特、有力的舆论氛围”。
到了2009年,尤其是2009年8月15日公安部发出彻查酒后驾车“号令”后,青岛市更是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查处酒司机和舆论引导专项行动,半岛都市报新一轮高密度报道也再次成为关注焦点。半岛都市报又先后刊发了《醉司机叫嚣“出30万弄死你”》《罚款拘留为何难禁酒驾之风》《电视台女记者被追打》《公务员醉酒驾车不得提拔或重用》《我用画笔劝阻酒驾》《酒后驾驶丢饭碗公司酒驾辞退“第一人”》等一系列报道。
严查酒驾在全国形成共识
2009年2月,青岛市两会开幕后“珍爱生命,不做酒司机”系列报道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,十几位代表联名带去了《关于加大力度惩处酒后及醉酒驾车的建议》。代表委员纷纷呼吁驾驶人要自觉从自身做起,养成“开车不饮酒,饮酒不开车”的驾驶习惯,争做文明交通参与者。
2009年,我国多个城市频繁发生因酒后驾车而导致的恶性交通事故,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,这也引起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。公安部随即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为期两个月的严打酒驾专项行动。而此时的青岛,交警部门坚持“关口前移,查纠前置”原则,在半岛都市报等媒体宣传配合下已进入整治酒驾常态化模式,走在了全国前面。
据新华社当时报道,2009年青岛市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分别下降15.1%,17.79%,10.25%和13.48%,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。新华社发文指出,酒驾整治为法治社会建设带来启示。法律专家认为,酒驾整治为当前如何治理“中国式过马路”“中国式违建”等陋习提供了借鉴作用。
从青岛交警2008年开始行动,到首批66名酒司机11月18日在半岛都市报正式曝光,到“不做酒司机”的话题被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带上2009年的市两会,再到严查酒司机成为全国交警部门的统一行动……严查酒驾最终成了全国人民的共识。
“严打醉驾”上升到法律
公安部门严查酒驾,加上社会各界强烈呼吁,在全国范围内,酒驾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极大遏制,但整治酒驾上升到法律层面,更是凸显了一个文明社会、法治社会的重大进步。2011年2月25日,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《刑法修正案(八)》,将醉酒驾驶定为犯罪;4月22日,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修改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的决定,对饮酒后驾车作出了空前严厉的处罚规定。当年5月1日,两部法律同时落地,“醉驾入刑”正式实施。
2011年5月2日晚,青岛城阳交警出动近百名警力设岗夜查,在城阳打工的荣某为自己贪杯开车付出代价。荣某喝了两瓶啤酒和半斤白酒后开车上路,成了岛城因醉酒驾驶涉嫌危险驾驶罪的第一人。半岛都市报以头版头条导读及一个整版予以报道,再次引起社会强烈关注。2015年9月9日“全国拒绝酒驾日”,e代驾首次根据大数据统计发布《全国酒驾形势报告》。报告显示,青岛以人均使用33.51次代驾服务,成为全国使用代驾最频繁的城市。半岛都市报以《拒绝酒驾青岛最给力,有据为证》一文,予以重点报道。
◤岛城交警正在查酒驾(资料图片)。
[ 亲历者 ]
单晓东:市北交警辽源路中队中队长 酒司机越来越难查 空手而归感到欣喜
2001年进入交警队伍至今,单晓东已经在交警一线中队工作了整20年,对于醉驾入刑前后的变化,他看在眼里,有着切身的体会。
“醉驾入刑前,受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影响,整个社会对醉驾的认识远没有现在这样深刻,当时把醉驾就简单地理解成了一个违章行为,一斤白酒是违章,一瓶啤酒也是违章,因此,当时路上的酒司机也多,事故也多。”单晓东回忆到,2008年左右,当时他在李沧交警大队工作,“晚上九点摆下阵仗,不到十一点就结束了,短短一个多小时,抓获五六名酒司机很正常。”
2011年5月1日,醉驾入刑后,情况就不一样了。“当时醉酒司机被抓获后,得知受刑罚的严重性后,不少人就当场崩溃甚至痛哭流涕。”单晓东说,醉驾入刑后的两年左右时间,他们明显感觉到酒司机减少了。“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,以及代驾行业的发展,全社会拒绝酒驾的意识都在提高,如今酒司机越来越不好查了。”
查缉难度越来越大,但交警部门公布的查处数据却没有明显减少,甚至还有所上升。“晚上十一点前的酒司机越来越少,我们根据大数据研判加强了下半夜的查缉力度,执法更加准确。”同时,单晓东感触最深的是群众的反酒驾意识也提高了,“我们有时能接到市民举报酒司机。如今,我们夜查会遇到空手而归的情况,对此我们感到非常的欣喜,这意味着司机的安全意识提高了,也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有了效果。”
刘纯来:半岛都市报记者 开专栏曝光酒司机 让公众发现陋习危害
“饮酒不开车,开车不饮酒”如今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,除了交警部门的严查整治外,这与当年本报开设“珍爱生命,不做酒司机”专栏,大规模的集中宣传也是密不可分的。
“这个策划最开始还是来源于一封市民来信!”本报记者刘纯来说,当时他去交警支队开会,得知了一个信息,当时市领导收到了一封人民来信,而写信的是一名本市老人。她痛陈自己的孩子因为工作关系,经常半夜参加完应酬,酒后开车回家,老两口经常为此担惊受怕。老人认为,孩子的这种行为,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又是对他人不负责任,她希望市领导能引起重视,出台相关的措施,刹住这种风气。而这封信得到领导批示后,也第一时间转交到交警部门,他们迅速制定相关措施严查酒司机。
“我返回报社立即汇报给报社领导,领导表示这是一件利于社会的大好事,建议联合交警部门,重点策划、重点包装,办成一件实事!”刘纯来说,而此后和交警部门积极沟通后,最终决定在报纸重要版面,开辟专版专栏,专门“曝光酒司机”。从2008年11月18日开始,第一阶段持续50多天的“珍爱生命,不做酒司机”系列报道,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。“酒驾”新闻及频频曝光,使一些酒司机原形毕露,透过活生生的案例警示,让公众从多层面发现酒驾陋习所造成的种种危害,由衷感受到了政府和执法部门痛击不法行为的决心和意志。
刘鹏:半岛都市报记者 7年一线夜查跟访 见证“大片式”酒驾
从2007年底,刘鹏就开始参与青岛交警部门针对酒后驾驶的夜查行动,直击记录执法现场,一跟就是七年。亲历过各种各样的奇葩酒驾行为。
肇事车辆到处乱撞、夺路狂奔,三辆警车夹击拦截,警笛呼啸。这并不是电影里的镜头,而是真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。刘鹏说:“2010年的一个夏天晚上8时30分许,在闽江路与云霄路路口的夜查点,一辆沿闽江路自东向西行驶的白色轿车即将驶入夜查点时,丝毫不理会执勤交警的停车示意,而是加速向西行驶。不久迎头撞上对向行驶的一辆出租车,而白色轿车不仅没有停车,紧接着加速倒车。”
正在现场的数位民警立即飞奔上前,一边大喊喝令司机停车,但车门反锁无法拉开。后来车辆咆哮着冲上闽江路北侧人行道并重重地撞上了路灯灯杆。紧接着倒车后,加速沿闽江路向西逃窜。就在它逃离的同时,现场民警立即驾警车沿线跟随几分钟后,市南公安的两辆110警车就在闽江路与山东路路口,成功将车辆逼停。至于肇事司机,当时满身酒气已是烂醉如泥。
七年的夜现场跟踪采访,可以说是见证了岛城酒驾陋习的逐渐消亡。从一晚上一个夜查点就能查获二三十起,到有时甚至“颗粒无收”,喝酒不开车、开车不喝酒,就是在一次次夜查里、一篇篇新闻中,伴随着每一个日日夜夜,传递到了大街小巷,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内心,而最终受益的,是我们每一个交通参与者。